12月8日下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联合举办的在秦地·述秦事《2025陕博日历·秦业昭昭》沙龙分享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报告厅圆满举行。此次活动由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播耿万崇主持,特别邀请了《陕博日历》执行主编、项目负责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日历英文翻译负责人杨红英作为嘉宾,讲述《陕博日历》的品牌发展之路、分享团队创作历程。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王丹、科研处副处长王娟、旅游文化多语种译介研究中心英文翻译团队教师代表、旅游学院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了分享会。
活动伊始,一场曼妙的暖场舞蹈《书简》为整个沙龙定下了优雅的基调。随后,庞雅妮分享了“陕博日历的品牌化发展之路”,回顾了日历项目八年的编撰历程和IP融合创新之路。指出《陕博日历》是市面少有的坚持中英双语编撰的文博日历,其中文物种类丰富多样,涉及知识广泛,吸纳最新考古成果,语言表达深入浅出。并总结了《陕博日历》“依托展览、主题鲜明、中英双语、系列化和IP融合”的五大特点。
沙龙分享会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在嘉宾访谈环节,庞雅妮分享了2025年《陕博日历·秦业昭昭》的选题、立意和内容的特点,强调创作过程中积极宣传考古新动态,深入浅出地普及专业知识。杨红英分享了她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深厚情缘,她与团队在文化交流工作中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和深远意义。指出团队强调中国文物译介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接受与传播,以“读者友好”为原则,通过提高翻译的可读性来推动文物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接受度。
杨红英特别介绍了日历每个月子主题的翻译巧思,“翻译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的翻译,我们团队在深入研读相关主题的中外文献基础上,要努力寻找一种既能准确表达中文原意,又能对应中文修辞,同时还能展现美感的翻译方式。”强调译者在翻译时要吃透原文,理解历史,重构语言,传递文化。不仅追求达意,更传递形式及修辞之美,塑造文化英译之魂。
在团队分享环节,《陕博日历》项目团队代表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代表就参与日历创作的收获与感悟进行分享。随后主持人、嘉宾和台下观众进行了精彩的抽奖互动,现场签售环节将分享会氛围推向高潮。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文化多语种译介研究中心(Multilingual Translation Center for Tourism and Cultural Affairs)成立于2017年,依托学校科研平台,跨学院跨单位融合发展。秉承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原则,凝聚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实践并推广旅游、文化译介新理念,确保译介成果的专业性和应用效果。多年来获得业界各方高度评价。
未来,旅游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各大文博场馆和文化机构、学术团队的合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致力国际传播,通过文化语言架起文明互通互鉴的桥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时代召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旅游人才贡献力量。
(图文:苏晓智、杨忆程、白佳丽、刘琳珠;审核:王丹、庞闻)